不知道辅导员有没有这样一种感受:有时候你和学生的交流不在一个频道上,你说的话学生并不认可,甚至还会起反作用。可能谈着谈着矛盾激化了,辅导员就和学生吵了起来,双方都觉得委屈。我们经常被告知,要与学生共情,但想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以前,我会认为不就是与学生谈话吗?会说话就会谈话。直到我做了一名心理咨询师,才发现,原来,我并不会倾听和说话。
想要与学生很好的共情,倾听是前提。真正的被“倾听”,被真正的“听到”是很奢侈的。大多数人都不擅长倾听,通常当人们表现出似乎在倾听时,只是在等待他们发言的时机,一旦时机到了,就会按照自己的日程行事。他们可能会谈论一些不相关的事,或者分享自己的经验、想法和观点,或者给出一些建议。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只是把自己想表达的想法说出来了,至于对方听没听懂、听没听清,全然抛在脑后。
上个礼拜,我就碰到了一件让我反思的事情。一名学生干部在群里发了一条失物招领的信息,结果让同在群里的学生骂了。后来骂战升级,全员参与。等我看到消息的时候,状况已经控制不住了,我立即让管理员解散了群,并让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名学生干部情绪比较激动,她认为自己受了冤枉,学院却没能为她站出来说句话。我从头到尾看了二人最开始的对话,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名骂人的学生说话很反常,我判断是心理问题学生。后来,这名学生干部也印证了我的猜测,她反映与这名学生一个班级的班长私聊她,跟她说这名学生受了严重刺激,变得胡言乱语,让她别往心里去。我在跟这名学生干部谈话时,特别理性,告诉她要看到原本这件事情可以不发生甚至不升级,把时间浪费在这样的事情上不值得。但是从始至终,我都没有照顾到她的感受,导致我自认为自己说的话都对,但她就是接受不了。直到她走出辅导室,我看到她的背影非常沉重,那一瞬间,我才感受到我的谈话是非常失败的。下班在路上开车时,我一直在思考还能再做些什么能够真正与她共情,让她及时从这件事情走出来,投入到考研复习中。后来我写了以下一段话发给了这名学生干部: 我能感受到你难过的心情,你走的时候心情还是沉重的,也许我跟你的谈话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后来我一直在思考,我还可以怎么做?其实你是希望我们在群里给你发声,给你一些保护。而老师只考虑到怎么缩小影响范围,别让骂战升级,没能设身处地先安抚你的情绪。这一点我之后会注意的。通过这件事,我也希望你能成长和成熟,学会区分哪些是值得投入的,哪些是没必要过多关注的,真实情况后及时调整自己的认知。问题本身不是问题,你怎样看待它才是问题。别因为这件事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影响原本该做的事情。希望你安心复习,得偿所愿。
在接收到我的信息后,这名学生干部也积极地回复了我,除了感谢,也意识到了自身的问题,表示以后一定会注意方式方法,正确对待和处理问题。
这件事情处理后,我长舒一口气,也意识到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真正做到与学生共情。我们辅导员在平时工作中会怎样与学生沟通呢?比如,学生跟你说:“老师,我这几天都没睡好,头疼得厉害,上课能不能请假?你会不会说:“想偷懒是不是?上课不许请假!”学生跟你说:“感觉寝室同学都针对我,每天痛苦得要死....你会不会说:“你相信我,没有人针对你,是你想太多了.....”辅导员平常的事情很多,可能无法每时每刻都能做到与学生共情,即便我们知道,也许也很难做到。
首先要倾听事实。学会区分真实的事实和想法。我们经常会处理学生寝室矛盾问题。尤其是女生之间产生矛盾后找到辅导员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她总是....总是”这个词是按照谁的标准制定的?这个标准并不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只是说话人自己的主观判断。那我会问学生,“她最近一次发生这种情况是在什么时候,近一星期有几次这种情况?每次出现这种情况持续多少分钟?”使学生仔细思考,有没有例外情况发生。
其次要倾听感受。倾听事实的同时,感知感情、感受。感受有触而起,与对方共情,并把自己收到的感觉反馈给对方:听起来...看起来....我感觉到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区分感受与想法,我们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才能更准确地引导他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最后要倾听意图。讲话背后的含义,与目的有关。还是以之前的例子为例,如果我在重新与这名学生谈话,我会这样与她共情:你在群里为大家提供失物招领这么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却遭到了谩骂(事实),你感到特别委屈(感受),你特别希望老师能站出来为你说句公道话,让你得到应有的尊重(意图),是吗?我想,如果我这么说完,她内心一定会舒服些,也会感到被支持,也会为接下来的谈话奠定基础。
在与学生“共情”的路上,我们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加以训练,平时保持觉察的思维,我们一定能够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辅导员。
———转自高校辅导员在线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