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羁绊:组织行为简单化

发布者:旅游管理系   发布时间:2022-03-14   阅读次数:2366

一、职业院校组织行为简单化的特征

职业院校组织行为简单化的最基本特征是忽视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生职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割断了产教之间、校企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联系,导致学校管理系统缺乏协调性和开放性。为找出当前职业院校发展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组织行为简单化问题,从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模式、教学模式、教师培养模式五方面进行特征分析。

(一)办学模式:主体单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办学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企业单位对学校的投入明显不足。政府主要依据办学规模拨付办学经费,如采用生均拨款制度,这种制度会刺激职业院校的规模扩张。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职业院校的规模扩张发展模式会导致“木桶效应”日趋严重。因此,办学主体的单一,导致职业院校过分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企图通过规模扩张获取政府更多的支持。以学校内部条件和考生的报考意愿作为主要依据,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这是规模扩张发展的一种典型表现。以高职院校教育与体育专业大类为例,2020年该专业点达到4,853个,远超医药卫生大类和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内含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这些热门专业通常是根据考生意愿设置的,导致了供需脱节的问题,也加剧了结构性失业,背离了办学主体的初衷。

(二)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失衡及方式简单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来决定。人才培养目标是确定课程标准、调整教学内容的基本依据,是反映教学改革价值取向的“风向标”。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全面完整,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统一,但目前存在目标结构失衡且左右摇摆的现象。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式简单化主要表现为教学改革理念和措施简单化。当前,不少职业院校改革目的和改革重点并不明确,而且带有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许多职业院校不惜重金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大量购买技能大赛训练设备供少数学生使用,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

(三)课程设置模式:缺乏动态调整机制

课程设置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相对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动态调整性。在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来迅速适应产业技术的不断变化,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挑战。然而,目前不少职业院校“因人设课”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表明职业院校课程调整机制不完善,课程设置与产业技术发展的联系还有待加强。

(四)教学模式:企业资源利用不足

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类型特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其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学校教学过程和企业现场教学过程两个部分。当前,职业院校教学行为简单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教学过程内向化,即只重视学校内部教学场所、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建设,侧重程序性知识的讲授,而严重忽视企业作为重要的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缺乏下好职业教育这盘大棋的系统思维。

(五)教师培养模式:对“双师型”教师内涵认识不统一

教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教学管理的焦点。目前,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对职业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其职业能力提升的主要方式就是参加简单划一的集中培训,学校层面也尚未建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素质测评和发展机制。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中职学校专任教师85.7万人,“双师型”教师26.46万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0.87%。“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而且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认识不统一,甚至简单地认为来自企业的教师都是“双师型”教师。职业院校教师培养中尚未充分认识到“双师素质”的内涵。

、职业院校组织行为简单化的治理方略

问题诊断的目的在于制订有效的改革方案,实现理论成果向实践成果的转化。消除职业院校组织行为简单化现象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一起发力,既要认清原因,又要付诸行动。从根本上要从职业院校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出发,以系统理念处理复杂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形成对组织行为的正确认知,以思维模式引导行为模式的转变。

(一)构建利益相关者命运共同体

职业教育主体具有多元性。因此,构建职业教育利益命运共同体需要明确职业院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复杂的外部环境要求,充分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职业院校对社会发展复杂环境的适应性。

一是构建职业院校师生命运共同体。职业教育的过程是技术技能积累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学生、课程、专业都是技术技能的载体,反映职业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启迪、相互熏陶的结果。当前,建设学习型职业院校是构建师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高水平职业院校的重要标志。学习型职业院校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型组织,不仅注重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和共同学习,而且不断地对学校的课程观、学习观、人才观进行评价,保持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的最佳适应状态。今后,学习型职业院校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的关系、教学工作与教学管理的关系、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教育主体作用。

二是构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命运共同体。为了防止职业院校将校企合作育人方式简化为单纯的学校内部行为,需要构建合理的校企合作机制,形成相对稳定的协调机构和工作流程,在法律上规定校企双方的育人责任,构建起两个育人主体相互促进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了与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职业院校教师应该熟悉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能够从校企双方共同目标分析合作问题。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现代学徒制是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主要途径,也是职业院校适应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涉及招生、教学、技术服务、就业创业、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的全过程,需要处于第三方地位的职业教育集团进行协调。目前我国大多数职教集团实质上是职业院校的内部机构,发挥着类似校企合作办公室的职能,需要进行实体化改造,强化职教集团的校企合作活动规划、协调、评估等实体化作用,发挥行业组织的功能。

三是构建教育命运共同体。尽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但两者都不能脱离整个教育体系而单独存在。职业院校主要职能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基础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同时,职业院校需要普通高等教育提供高素质的教师,这些教师既需要具备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又需要具备必要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可见,职业院校与普通学校应构建教育命运共同体。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出发,职业院校应利用教师和设备资源优势,主动帮助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和劳动教育,弥补中小学职业规划教育的欠缺;同时,加大与普通高校的联系,引进优质的师资,促进职业院校的高质量发展。

(二)制订科学的职业院校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是职业院校首要的管理职能,也是确定职业院校长远目标和整体目标的工作过程,是学校与环境之间、学校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物质、信息、能量交换过程的科学设计。规划是一个完整体系,每一个人的工作都需要制订面向未来的规划,甚至可以说“工作就是规划”。通过建立科学的规划体系,可以彻底改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简单化思维模式,厘清组织行为与组织目标之间的逻辑联系,减少无效的资源消耗,形成组织创新文化。制订规划需要综合分析各种内外因素,是一种长期的、连续的工作过程,既有利于消除目标制订的简单化倾向,又可以为校内各个教学组织、各个职能部门、每位教师制订工作计划提供科学依据。为全面推行校企双主体育人方式,职业院校应重点做好以下规划制订工作。

一是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为适应产业数字化转型需要,不仅需要开发一批适应区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职业发展的专业,还需要对传统专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及时补充新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职业院校应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及时搜集、传输和利用各种过程数据,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和教学组织结构,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既不能由于一些专业招生火爆而无限制地加大投入,也不能因为机器人焊接、数控机床加工、养老服务等专业招生困难而减少投入。当前,专业发展规划的一项重点内容就是落实教育部颁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加速推进制造类和服务类专业数字化转型。

二是制订专业教学团队的发展规划。教师发展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发展水平代表了一所职业院校的整体发展水平。职业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业务水平和系统思维能力。一个完整的教学团队发展规划应包括整体发展目标、专业组织发展目标、个性化培训方式、层次化培训内容以及绩效考核措施等方面。今后,职业院校规划部门应创造性地转化职业教育研究成果,提出落实国家和区域职业教育政策的可行办法,引领专业教学团队进行知识创新和方法创新,转变学校发展驱动模式,促进院校发展决策科学化、教学管理高效化、教师发展个性化,为院校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是制订教材建设规划。教材是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的重点对象和教学改革成果的有形沉淀,也是专业和课程发展的可视化成果。制订教材发展规划的目的在于明确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的优势和劣势,促进专业和课程动态调整,推进教学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为学生提供优质学习资源,从资源上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为实现这一目标,职业院校应开发和选用一批灵活性较强的活页式教材,充分彰显职业教育教学的类型特征,并将教材与在线精品课程同步规划、同步开发,确保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基本方向和质量水平。

(三)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

职业院校组织行为简单化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质量监控的重点内容。第四代评估理论认为,基于建构主义的评价是一种“授权评价”,通过系统化的思维方式,改变被评价者依赖和受他人控制的角色地位,帮助参与者提高自我决策的能力。职业院校构建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坚持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管理,是促使职业院校转变行为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措施。职业院校通过对学校内部各个节点、各个时点的质量监控,让每一位教职工找到自己的工作现状与工作标准之间的差距并提出改进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矫正被动应付的简单化做法,从而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根据职业院校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职业院校质量监控体系应包括监控发展方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过程、教师发展等方面的关键指标。其中,发展方式方面重点监测职业院校是否实现了动力转换,教师和管理者是否树立了“工作就是改进”的理念;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重点监测职业院校是否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是否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培养目标方面重点监测职业院校是否实现了学生短期就业目标与长期发展目标的融合,是否实现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统一;教学过程方面重点监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情况和师生关系状态;教师发展方面重点监测教师的校企二元结构形成能力和行动导向教学能力是否满足人才培养需求。节选自《当代职业教育》2022年第1期


网站制作地址
公众号: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
电话:0371-62809555 / 0371--62809603
shaolinkungfu.edu.cn
©2004-2021 版权所有 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
豫ICP备15030816号-1 技术支持:红狐企业网